4月17日,中以海德再次承包了一期沙龙,中以海德科学联络官汪丽敏女士跨越时差主讲。本次主题又为高圣沙龙添加了一个新方向:核医药的当下与未来。
汪丽敏女士是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博士、以色列巴依兰大学国际mba。拥有10年科研经历,研究领域包括化学、材料学、药学及核医药,在中以合作及技术转移领域有多年经验。曾任中国以色列加速器总经理,以色列出口与国际合作协会(ieici)中国部负责人。
汪丽敏博士
核医药是什么?
核医药,又叫放射性药物。核医学(原子医学)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
汪博士首先简单介绍了同位素的种类与生产,以及核医药的种类与发展史。核医药主要应用在成像与治疗方面,在新冠疫情中,它亦在测温、确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拥有很大前景。诊断性成像包括pet和spect两种,spect较成熟,pet是增长点,它们具有非侵入、高灵敏度(pmol)的特点,用分子水平反应人体组织功能性变化。
视野放到fda所批准的药物:美国目前有49种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17种99mtc标记药物、6种18f标记药物;中国有31种放药上市,18f标记药物目前有一种。与国内相比,美国放射性药物竞争格局相对分散,nda/anda文号分散于多个企业,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各种放射性药物最初由不同企业研发,因此品种分布较为分散。
在介绍了核医药的新药研发逻辑后,汪博士重点讲到了两个核药的研发案例。一个是fdg(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它是核医药界最广泛应用的诊断药物。另一个是18f-fluorobetapir(amyvid),2012年上市,应用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诊断。
一如前面所说,核医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为48亿美元。其中美国占38% ,欧洲占24%;中国2017年核药销售额约35亿元(5亿美元),占比为10%,2018年超40亿元。由于人口老龄化,治疗性核药需求有所增长。汪博士分别介绍了核医药在国内外的代表性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它高壁垒、寡头垄断,而在我国,核医药产业目前属于“两分天下”。
核素原料来源供给匮乏(tc-99m)、非临床评价体系与平台尚不完善是我国核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它的发展空间自然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核医学驱动的市场渗透率尚很低,但是利好的政策、老龄化带来的市场空间,以及较强的盈利能力是中国核医药产业的增长驱动力。在沙龙的最后,汪博士介绍了它的未来研发方向,包括新型的核药物,诊疗一体化等。
错过了现场讲解、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同仁们,可通过点击:
观看沙龙完整回放。
东方高圣大健康并购公益沙龙,每周五一期,在线直播,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也是东方高圣坚持了十几年的老习惯。如果您对大健康领域并购感兴趣,欢迎您来讲、来听。授人以渔是厚德。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圣沙龙 | 第934期 · 核医药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