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领域,无论是港交所,还是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的ipo“行动”备受瞩目。等待了大半年的科创板,今天早上终于开始“破冰”交易,25只首批科创板股票正式上市,两家生科企业“领跑”。药物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港交所的改革和科创板的启动,正为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了持续的融资渠道。
2019上半年已悄然走过,在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领域,无论是港交所,还是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的ipo“行动”备受瞩目。
自港交所去年改革之后,一批生物科技公司纷纷赴港上市;而2018年底上海交易所科创板的开板,又为一批符合条件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本入口。
截止7月22日,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的企业一共149家,完成注册28家。完成注册的企业中医疗相关企业3家,两家于今日上市。在申请的149家企业中,和医疗健康相关的企业一共32家(不含兽用医药制品)。
1. 科创板“破冰”
从7月初开始,将在7月22日亮相的25家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均陆续完成了询价。发行价最高的是乐鑫科技62.6元,发行价最低的是中国通号5.85元。
科创板股票发行实行市场报价,不再有23倍市盈率的限制,估值定价走向市场化。监管层虽然在发行过程中也有提示机构理性报价,但一直没有进行行政干预。注册制正在发挥它的良性作用,由市场投资者决定企业发行价格,优质企业和具有高潜力的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报价。
25家首批上市公司拟募资金额为310.89亿元,实际募资总金额为370.179亿元。多数公司确定的发行价所对应的募集资金超过原先计划的资金需求。市盈率最高的是中微公司170.75倍,市盈率最低的是中国通号18.8倍。
以往主板市场的新股定价偏低,所以打新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事情。但是在科创板上,定价的市场化使得定价已经趋于市场认知,新股上市之后不再会出现连板现象,甚至当天就可能会出现破发。
虽然这25家的市盈率已经根据市场化定价后有较高的表现,但是今天科创板刚开市,股民的热情较高,所以股价仍在上涨。
自港交所新上市规则实施以来,去年已经有包括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华领医药、君实生物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挂牌上市。进入2019年,包括基石药业、康希诺生物、迈博药业、瀚森制药(豪森药业)四家公司陆续成功上市。除此之外,还有十余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已提交上市申请排队中,其中包括复宏汉霖、盟科生物、亚盛医药、东曜药业、和黄中国医药、天士力生物、康蒂尼药业、中国抗体制药以及康宁杰瑞等。
2018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设立并试点科创板,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重点鼓励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对于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科创板对发行制度和上市门槛进行了调整,大幅提升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自科创板开板以来,已经有一批生物科技公司递交ipo申请,但目前进展最快的有两家公司,其中昊海生物已获得上市委审核通过,微芯生物已获得批准,注册正式生效,两者成为领跑者。
2. 市值越高,盈利要求越低
科创板需要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并设立了五大上市标准。
科创板的五条上市标准,是以公司市值为核心进行设立的,通过市值加营收、现金流、盈利、研发投入等企业财务指标进行组合,形成一套包容性的上市条件。发行人申请在科创板上市,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五项标准中的一项,招股说明书和保荐人的上市保荐书应当明确说明所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
市值10亿~15亿的企业,重点关注利润能力(高于创业板/主板),市值15亿~20亿的企业,重点关注企业研发能力及投入;市值20亿~40亿企业关注市场规模,40亿以上则关注企业核心产品及市场潜力,不对盈利能力做出要求。同时,科创板也对红筹企业和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拟定了参考的财务标准。
其中第五套标准是大家最关心的,盈利不再是阻碍企业上市的障碍。但对医药企业,增加了研发进展要求,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目前已有泽璟制药、百奥泰公司选择了第五套标准上市,他们都是医药制造业的公司。
整体来看,科创板对企业的要求采取:市值越大,盈利要求越低的准则。
在科创板的机制下,不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合理估值都是投资的核心。
那么,未盈利医药企业如何估值呢?
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众多,比如医疗器械可以分为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几个大类。低值耗材、医疗设备、生化诊断、免疫诊断、poct等细分领域发展相对稳定,大多数企业都能盈利,可以考虑pe市盈率进行估值。而部分高值耗材因为研发投入较大,盈利困难,可以考虑采用ps市销率进行估值。
心脉医疗和南微医学虽然属于高值耗材领域,但是两家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收入和利润有保证,均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他们的市值可以根据主板市场的对标企业的pe市盈率进行合理估计。
而估值的难点是在医药制造业中的药企,特别是选择了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两家药企泽璟制药、百奥泰。
泽璟制药2018年12月进行ipo前最后一次增资,当时增资后的估值约为47.56亿元。其估值主要参考目前的在研管线药物的进展、适应症的市场空间、产品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泽璟制药科创板受理状态显示为“已问询”,问询内容尚未回复。
3. 医药创新公司的新时代”降临”
科创板四大特点
医疗创新型科技公司在创业初期需要长期、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投入,该类企业通常具有短时间无法盈利、融资困难、无(少)盈利产品,但其产品又具备爆发式的市场潜力的尴尬局面。第五套标准仅对医药企业的核心资质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是并未对盈利能力提出要求,这为此类优质的未盈利企业构建了新的上市融资渠道。
对药企而言,一种创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再到面向患者市场,短则数年,长则耗时十数年。
科创板“重研发”的基本原则,能从资金层面支持具备市场潜力的企业,使其顺利渡过临床研发阶段,解决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生存问题。
其中,创板细则第五套标准重点提及: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除去创新药企外,如精准医疗、基因测序等多个细分领域均面临前期投入大产出低的生存问题。科创板的设立,将帮助该类企业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心无旁骛的加大早期研发的投入,大幅度的增加了创新型优质医疗企业的生存能力。
整体来说,对于医疗行业而言,科创板的推出能够有效的对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优质创新型医疗企业形成资本支持,利用资本手段的加速推进医疗行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技术壁垒,强化市场竞争力。构建针对未盈利企业的估值体系,重构整个医疗行业企业格局。重点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加速发展,如创新药、精准医疗、生物技术、创新器械等细分领域。
药物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创新药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而港交所的改革和科创板的启动,能够为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了持续的融资渠道,它们对于医药行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都极其重要。
参考资料:
1. 动脉网:科创板开市,最高涨幅超200%,32家科创板医疗企业数据全解析;
2. 智通财经网:港交所4家,科创板2家!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ipo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癌症关注】科创板开闸!医药创新公司的新时代“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