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体药物已成为争相追捧的金矿产业。a、b两轮融资累超1亿美元的岸迈生物,能否成为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界的主攻手?
6月5日,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7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国投创新和夏尔巴资本共同领投,包括中南创投等其它投资机构及a轮投资者跟投。截至目前,岸迈生物融资累计已超过1亿美元。
对于此次融资的用途,岸迈生物方面表示,将继续推进其在临床1/2期的emb01项目,并将多个研发管线上针对肿瘤免疫以及其它临床上高度未满足需求的产品推进向临床阶段,同时,将完成其位于苏州的工艺开发及中试生产基地,以延伸其产业化能力。
随着岸迈生物此次b轮融资的完成,国投创新投资总监李东方和夏尔巴投资的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邢丞加入到岸迈生物的董事会也将即刻生效。
1. 岸迈生物与fit-ig
岸迈生物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fit-ig®进行创新生物药的研究和开发,分别在上海和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fit-ig®(fabs-in-tandem immunoglobulin)技术平台能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两个单抗序列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结构独特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全球唯一的既不需要任何氨基酸突变、也不包含连接肽链及任何非抗体序列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具备很高的成药性和产业化效率。
fit-ig®技术可以独特高效地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产品的创新平台,能开发具有更高活性、更低免疫源性和更容易大规模生产等特性的双抗分子。
基于fit-ig平台技术,岸迈生物针对肿瘤免疫和其他临床需求高的领域进行双特异性抗体系列原创产品的开发。
岸迈生物曾于2017年4月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德诚资本、本草资本和趋势投资跟投;也曾在2016年6月6日与中国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苏州信达生物达成专有双特异性抗体技术(fit-ig)的转让,拿到了1.2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作为生物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体药物已成为争相追捧的金矿产业。至少在今后的10-20年,抗体市场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性发展。回首国内这十几年的抗体药开发历史,主要都是集中在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创新抗体药,包括双特异性抗体这类新分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而此次b轮融资的完成将更快速推动岸迈生物自身的研发成果加速转化为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展公司的规模。
2. 双抗“挖矿人”
现阶段,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大分子领域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与普通单抗药物的组合相比,设计良好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不仅能够实现同种疗效前提下减少用量、降低成本的效果,更可能带来全新的作用机制,从而起到“1 1>2”的效果。
就在今年的4月24日,岸迈生物宣布,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已授权其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号10,266,608标题为“串联fabs免疫球蛋白及其用途”的专利。这项岸迈生物最早在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获得授权的权利要求组成中,广泛涵盖和保护了通过fit-ig®技术获得的双特异性抗体。
岸迈生物正在基于其fit-ig®平台技术开发治疗多种癌症的创新产品。其进度最快的双抗药物emb-01,是一种针对c-met/egfr双靶点并具有协同作用机制的双特异性抗体,已经被快速推进到人体临床研究阶段,目前正在美国和中国进行i/ii期的人体临床试验。
第二个在fit-ig®平台上开发的药品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随着更多内部原创产品的开发,岸迈生物将进入双特异性抗体药品管线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当然,岸迈生物不会局限于双抗的开发。其也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授权、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平台的战略发展和产品多元化布局。
a、b两轮融资累超1亿美元的岸迈生物,能否成为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界的主攻手?
参考资料:
1. 医谷:岸迈生物完成7400万美元b轮融资;
2. 动脉网:岸迈生物的双特异性抗体关键技术专利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
3. 猎云网:岸迈生物获2500万美元a轮融资,元禾原点领投
上一篇
下一篇
【癌症关注】“双抗挖矿者”岸迈生物完成7400万美元b轮融资